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特殊十年·山西:爭先進位

2024-02-19 | 行业动态

      山西建成22座智能化煤礦,548處智能化採掘作业面﹔新动力裝機4012萬千瓦、佔比34.46%,煤層氣產量和使用量佔全國90%以上。

      山西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1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26萬億元,歷史性跨過2萬億大關﹔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32元、7064元,提高到37433元、15308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3次到山西调查,指引發展方向,給予深切期望。

      10年風雨兼程,春華秋實如歌。山西牢記囑托,感悟力行,步履顷刻不曾停歇。今時回忆,三晉大地,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蔚然成勢,各項事業穩步向上、持續向好,文明事業生機勃發,產業發展氣勢如虹,社會保证不斷完善,綜合實力步步提高……

      提起山西,不得不說煤。依托豐厚的煤炭資源,山西為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煤炭依賴”也成為山西的現實瓶頸。

      山西焦煤山煤國際霍爾辛赫煤業3803作业面,員工通過綜合機械化、智能化採煤設備,實現了安全高效生產。李豪杰攝

      2010年,國家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变革試驗區。山西開始全力尋找打破之路。“安身國際形勢、國家戰略和山西實際,結合國家推動煤電聯營、煤電和可再次出产的动力聯營的作业思路,我們正持續深化拓宽动力革新綜合变革試點的內涵,積極探究轉型發展路徑。”山西省委書記林武表明。

      一路走來,全省轉型綜改蹄疾步穩,始終坚持著有序推進的狀態。一方面以增強生存力發展力為方向,改造提高傳統優勢產業﹔另一方面,以加速集群化規模化為方向,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山西力爭實現協同跨越式發展。

      兩公裡多長的藍色管道走廊弯曲山間,源源不斷地將粉煤灰輸送至山頂,注入400多米深的地下。這是山西焦煤西山煤電屯蘭礦“採動覆岩離層區注漿充填技術”的實施場景。該技術可將固體廢物變成產業“新寵”,實現“吃灰吐煤”的雙贏效益。這項技術應用后,該礦2021年實現了收回原煤118萬噸,還可延長礦井壽命12年以上。

      近年來,山西以技術創新為引領,聚集綠色開採,圍繞企業發展與礦山生態現存对立,與各大院校、科研單位聯手,展開一系列严重科学技术項目攻關,開創了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的新模式。這其间,山西焦煤廣泛推廣應用的無煤柱開採、充填開採、煤與瓦斯共採等新技術,實現了礦井由“黑”變“綠”。

      位於晉城市金匠園區的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全國煤炭行業首個科研創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這座“超級大腦”每秒能够進行兩億億次的計算,能夠為动力領域生產系統的自主考虑、決策供给算力支撑。

      煤炭行業的“智變”正在加速推進。10年來,山西夯實煤炭、煤電產業基礎,保证國家动力安全﹔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大數據、5G技術應用於煤炭生產環節,累計建成22座智能化煤礦﹔煤炭先進產能佔比打破75%。

      “創新一直是我們的關鍵詞。”中國寶武太鋼不鏽鋼精细帶鋼公司經理王天翔介紹,“對於‘極薄’不鏽鋼箔材來說,每向前推進0.001毫米,都會面臨極大的技術考驗。现在,我們做出了厚度0.015毫米的不鏽鋼箔材,處於国际領先水平。”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習總書記5年間3次視察山西關注的重點之一,也是山西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构成產業多元支撐結構的尽力方向。近年來,山西堅定不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加速推動信創、大數據、生物基新资料、特種金屬资料等產業生態建設,持續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事實証明,山西既當动力革新排頭兵,也歷史性地抓住了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变革試驗區的機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換道搶跑”:“十三五”時期,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中心引擎和關鍵支撐。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呂梁與太行,以其恢宏氣勢縱貫三晉南北,抗日戰爭時期,培养和造就了太行精力、呂梁精力。由於地舆環境等原因,這裡成了会集連片貧困區。老區群眾艱苦奮斗,運用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光伏扶貧等多種脫貧方法,書寫了生動的山西脫貧攻堅實踐新篇章。

      大同市楊家窯村發展生態農業、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5萬元。劉通、王中勛攝

      在這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山西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准務實、開拓創新:兌現一道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下好一局精准棋,根本战略貫穿識貧扶貧脫貧全過程﹔打出一套組合拳,重點工程布局專項行動推進﹔用足一番繡花功,攻堅克難鍛長補短利久遠﹔錘煉一支生力軍,用心用情用力擔當重担﹔奏響一曲大合唱,社會各方參與匯聚起磅礡力气﹔答好一道加試題,戰疫戰貧交好收官總賬。

      歷史和數字是最公平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証者——全省58個貧困縣悉数摘帽,7993個貧困村悉数退出,329萬貧困人口悉数脫貧,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证”,有序銜接鄉村振興﹔3365個深度貧困自然村整村搬遷,建成会集安顿區1122個﹔建成光伏扶貧村級電站5479座、会集電站53座,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廣泛吸納貧困勞動力參與生態建設增收,惠及52.3萬貧困人口,走出了一條增綠增收的雙贏之路……

      脫貧攻堅戰获得全面勝利后,山西建立健全避免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統籌鞏固脫貧效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兩大任務,出台《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计划》《關於鞏固拓宽脫貧攻堅效果有用銜接鄉村振興的實施计划》等16個重要方针文件,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作业。

      進入7月,大同黃花迎來採摘季。藍全国,成片成片的黃花似乎要與陽光爭輝,一望無際的金色花海蔚為壯觀。

      2012年,大同市雲州區把黃花作為“一縣一業”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黃花產業。到2018年,雲州區全區黃花種植面積從缺乏1.6萬畝發展到17萬畝,產值達7億元,帶動全區農民人均增收3600多元。就在這一年,雲州人摘掉了“貧困帽”。

      “現在我50畝地流轉出去種黃花,一畝地500塊錢,一年便是兩萬五。我、老婆、孩子都在這兒打工,我一個月也能掙三四千元,老婆能掙兩三千元,到了年末還有分紅錢。”靠著黃花產業,雲州區周士庄鎮遇駕山村郭衛東一家從土窯洞搬進了現在的磚瓦房,年收入近7萬元,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當地農民種植黃花熱情不斷升溫,由過去的“不想種”變為“爭著種”。现在,大同市黃花種植面積穩定在26.5萬畝,位居全國黃花主產區之首。2021年產量14.1萬噸,佔全國產量的1/4左右,全市黃花全產業鏈產值打破30億元,帶動13.2萬人增收致富,戶均增收5400元。

      大同黃花是山西產業扶貧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把產業發展貫穿攻堅全過程,培养發展新動能,拓寬增收新途径,產業實現從結構單一到百業競興的巨大變化。58個脫貧縣發展特征產業幫扶基地10141個,7993個脫貧村悉数確立了“五有”產業幫扶機制(貧困村有脫貧產業、有帶動主體、有协作經濟組織,貧困戶有增收產業項目、有勞動才能的有技术),一切脫貧縣均培养了2至3項脫貧主導產業。

      10年尽力,久久為功。2021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064元增加到15308元。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日點油燈,黑夜土埋門,立夏不起風,起風活埋人。”在上了些年歲的右玉人記憶裡,狂風暴虐、黃沙漫卷,在過去是常事。

      地處晉蒙接壤、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右玉縣,土地貧瘠,樹苗成活率低。樹,栽上死了,再栽,一塊地要反復栽上好幾年。在右玉種樹,太難,太苦!當地人說:“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還難哩!”

      右玉縣頭水泉村的王明花白叟仍記得“三戰黃沙窪”的場景。從縣委書記到一般群眾,從白叟到娃娃,全縣公民齊上陣。可大風過去,遍地是干燥的樹苗。有一股“擰勁兒”的右玉人用了整整8年,先后展開3次“大會戰”,終於把樹“釘”在了黃沙窪,把這片4公裡寬、20公裡長的沙丘變成了綠樹崗。“特別是這5年,曾經風沙暴虐的黃沙窪生態越來越好,來旅行的人越來越多!”

      2020年,右玉一切的宜林荒山悉数綠化,林木綠化率達到56%,成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曾經最稀缺的綠色,现在成了這裡最厚重的底色。

      這些年,在三晉大地,綠色不斷鋪展。與右玉千裡相望的平陸,黃河北岸的南候溝荒山上,龍柏、花椒迎風而立。一場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在山西持續推進。

      山西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办理,在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办理和“三北”防護林等國家工程的同時,推動太行山呂梁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严重工程、“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严重工程,構建黃河和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環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中條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全力打造縱橫交織、相互貫通、功用完備的生態大動脈。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近年來,山西每年完结造林400萬畝以上,累計造林28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3.57%,森林蓄積量達1.59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73%。

      “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头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這是明代詩人張頤描繪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詩句。

      现在這一勝景以嶄新的相貌再現龍城太原:暮色降臨,24座跨汾大橋霓虹閃爍,古香古色的畫舫金碧輝煌﹔遍布景區的7萬余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的光帶交相輝映,展現出一幅颜色斑斕的立體美景。

      “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是習總書記對山西母親河的深切期盼,更是三晉兒女的共同心願。

      2019年年头,山西召開攻堅動員大會,頒布省政府令,全面打響汾河办理攻堅戰﹔2020年,在省兩會結束的當天,連夜召開推進會,向汾河污染办理發起總攻﹔全省各級建立攻堅指揮部,立下軍令狀,一個斷面一個斷面“定计划、明办法、抓落實”﹔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夜以繼日、奮戰一線。近3年來,當地累計投入180億元,實施各類水污染办理工程1240余項。經過強力整治,2020年6月,汾河流域國考斷面悉数退出劣Ⅴ類﹔2021年,又悉数提高至Ⅳ類水質以上,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數據顯示,山西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由2017年的6.57降低到2021年的4.60,改进起伏29.9%﹔PM2.5年均濃度由2017年的55微克/立方米降低到2021年的39微克/立方米,初次進入“30+”區間,下降29%﹔作為煤炭大省,山西SO₂(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連續四年坚持20%以上的降幅。以上各項指標,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杰出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西堅持依法保護、系統保護、重點保護,著力筑牢生態屏障,全面推進藍天、碧波、淨土保衛戰,讓生態功用愈加完備、生態成色愈加濃厚、生態根基愈加结实。

      天,藍湛湛﹔地,綠延伸﹔水,清顏現。“山西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正在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地方。”山西省省長藍佛安表明。

      2017年12月,雲岡最大的洞窟——第三窟西后室打印成功,這是国际上初次运用3D打印技術實現的大體量文物復制工程。在此之后,雲岡石窟又用這種技術手法原份额打印出20米高的第十八窟和第十二窟“音樂窟”。

      近年來,雲岡石窟先后實施了保護維修、洞窟調查、監測系統建設、防水工程、文物數字化採集等項目。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雲岡石窟的保護從“粗獷”到“精准”,也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文明研讨的“齊頭並進”。

      2021年2月19日,雲岡研讨院正式建立,一體推進石窟保護和雲岡學研讨。“我在雲岡的21年趕上了雲岡的严重轉折期,從小景點到大景區,從之前一個保護力很弱的單位,到現在彩塑壁畫中心、館藏文物修復中心、石質文物保護中心、數字保護中心‘四駕馬車齊行’,雲岡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說起這幾年雲岡的變化與成果,雲岡研讨院黨委書記張焯滿臉骄傲。

      在文明傳承和文物保護上,習總書記強調,要增強敬畏之心,珍愛之心,責任之心。山西這片陈旧土地收藏著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完好印記。10年來,三晉兒女堅定文明自傲,深挖文明富礦,矢志用灿烂文明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山西眾多的歷史遺存中,歷經2800余年歲月淘洗的平遙古城,宛如一幅行走的畫卷,呈現出“明清時期漢民族文明、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萬千氣象。

      近兩年來,平遙古城共投入資金2650萬元,用於古城內不行移動文物及傳統民居的日常維護和修繕。晉中市本年的作业组织中,明確了平遙古城的藍圖規劃:編制古城保護提高規劃,9月底前完结受損城牆修繕﹔啟動平遙推光漆器髹飾(古代在藝術品上採用的一種傳統工藝,用漆漆物,謂“髹”)技藝傳承保護立法﹔推動平遙牛肉文明產業園創建省級文明產業演示基地﹔打造“非遺文明展覽館”“特征金融文明街”……

      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講話,讓文物講話,講好山西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山西先后印發了《省級文物保護使用演示區創建指導意見》《國寶級文物活化使用作业计划》,編制了晉城市、運城市及平順縣等18個演示區創建计划,起草《關於推進全省不行移動文物活化使用的指導意見》,全面推進文物資源的保護使用。僅2021年山西就投入了11.8億元,實施近1200個文物保護項目。同時,投資上億元建設文物安全監管渠道,開展全省歷史文物專項巡視,深化實施“文明守望工程”,累計認領認養文物修建295處,招引社會資金3億多元。為加強基層文保力气,山西著手准備為基層文保單位免費定向培養一批文物全科人才。一個集保護、研讨、使用、展现、办理、服務於一體的全新文物作业格式,正在山西构成。

      大江流日夜,大方歌未央。過往波瀾壯闊,未來征程如虹。憑著“青山座座皆高耸,壯心上下勇求索”的韌勁,時代的華章,必將在3500萬三晉兒女的奮斗裡接續書寫!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